信息来源: 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业协会 信息提供日期:2018-12-18 浏览:2760
“深圳速度”诞生记
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映着熠熠阳光,熙熙人群穿梭在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里。虽然这座53层的大厦与周围林立的高楼相比,并不耸立,但依然是深圳接待国内外游客的重要景点。它是“深圳经济物区的窗口”,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30多年前的1980年8月26日,在人民大会堂,一群人正激烈地讨论着一套方案。这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的会场,会议上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一天,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全面走向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是这个伟大国家的重大抉择。
两个月后,远在千里之外的湖北武汉的一间房子里,也有两个人在讨论。面对上级领导给出的派人到深圳特区承揽任务,支援国家对深圳特区的建设的任务,时任中建三局临时党委书记的岳洪林和时任中建三局局长的楚福和决定,由时任三局一公司经理的张恩沛带队前往深圳。队伍临行前,岳洪林对前来汇报的张恩沛交代道:“无论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大胆地去试一试。我想中央搞经济特区也是没有经验的,中央领导都不怕,我们‘光脚汉’怕什么?”拿着局领导给的这颗“定心丸”和一封介绍信,张恩沛一行三人挤上了南下的绿皮火车,前往不知是何光景的深圳。
敢闯:湖北小城到沿海渔村
1981年的深圳,走出火车站的那一刻,张恩沛和伙伴们都蒙了。
当时的人民南路还是一片荒地,平日里尘土飞扬,遇到下雨满地泥泞,完完全全就是个大工地。好在张恩沛几人都是野战军出身,马上就搭建好了一个工棚,安置好随身携带的几件行李,吃了顿从湖北带来的挂面,就开始四处找工程,到了晚上就在简陋的工棚里讨论工作。抱定拿不到任务不回去的念头,大伙儿决定“背水一战”。几番周折,终于承接到一项工程——7000多平方米的深圳市人民医院门诊楼。
这是个并不起眼的小项目,但为了在这个陌生的城市竖起口碑,他们在工地马路边砌了围墙,还刷了白灰,这样的文明施工在当时深圳乃至全国都鲜见;装修更是精雕细刻,贴山墙马赛克时,主动返工多次,以求严丝合缝。其后,在承接的深圳电讯大楼上,央企再次展现了不凡本领:三层地下室放满水封闭做试验,一星期后,水位基本没有下降。
1982年,深圳市政府提出要建一座在全国乃至亚洲都数得上的标志性建筑,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改革的决心。
深圳国贸封顶仪式
这个建筑就是53层(其中地下三层)的深圳国贸大厦,设计高度160.5米,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将是中国第一高楼。如果能承接国贸大厦工程,意义深远。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深圳市首次实行公开招标。 1983年1月22日,一个消息传来,中建三局中标深圳国贸主体工程!
敢创:四次滑模缔造深圳速度
在中建三局一公司的深圳国贸大厦标书中,明确提出要使用当时在国内超高层建筑上并无使用记录的滑模技术。但平心而论,他们并无十足把握。国贸大厦每层面积达1530平方米,在如此巨大的单层面积上使用该技术,国际尚无先例。此前,因滑模失败,丹麦一个项目死伤了30多人。何况国贸大厦的建设事宜关乎国家形象,深圳市领导都来工地蹲守了,绝对不容有差池。
当时,工地上有四个年轻人,36岁施工指挥王毓刚、39岁副指挥厉复兴、40岁总工程师俞飞熊、26岁滑模主管罗君东。由于这四人总戴着红色安全帽,故被亲切地称为“四顶红帽子”。大家在一起日夜攻关,个个眼含血丝。
“四顶红帽子”
第一次试滑失败了。因为滑模起提速度太慢,正在凝固成型的墙体被严重拉裂……第二次、第三次均以失败告终。一时间,批评、谩骂声铺天盖地,很多外电记者蹲点等着报道国贸大厦坍塌。业主方有代表直言,国贸大厦耗资1.2亿元,弄砸了,你们赔得起吗?
“四顶红帽子”一头扎进工地,做实验、测数据,终于找到原因:混凝土需达到最佳强度系数;浇灌时速度必须保持一个最佳值。
张恩沛去找深圳市领导,要求再次试滑,并立下军令状:“若再不成功,我们加倍赔偿损失;组织上怎么处理我都可以,甚至法办,我也毫无怨言。”
见张恩沛态度如此坚决,经多方论证后, 深圳市副市长罗昌仁表态:“国内首次把滑模技术运用到高层建筑中,失败在所难免,如果又回到过去的老路上,我们还有什么进步可言?这与中央设立特区的精神是相悖的。因此,我建议再给三局一次机会!”
滑模施工中
1983年9月18日第四次试滑开始。工地上一片肃静。分布在1530平方米操作面各个关键节点位置的576个油压千斤顶同时启动,“哒、哒”,576个马达的声响清晰而惊心。
自重280吨、结构庞大的滑模,慢慢地被同步顶升起来,一厘米又一厘米。混凝土墙脱离了模板,稳稳地矗立在眼前!
“我们成功了!”
随着滑模技术的逐渐成熟,国贸大厦的建造速度由7天一个结构层,又提升到6天一层、5天一层、4天一层,到了19层之后,达到3天一层,最快时是2天半一层,而且质量完全合格。
1984年3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一条消息: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国际贸易大厦主体建设速度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新纪录,这是中国高层建筑史上的奇迹,标志着我国超高层建筑工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人民日报登载文章
从此,“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成为改革开放迅猛发展的代名词,载入了特区建设、中国建设的史册。
敢破:突破束缚启新局
在缔造“深圳速度”的过程中,有一个鲜有人提及的插曲。
滑模顶升国贸大厦的一层平台,需要2400多立方米的混凝土从多个方位同时浇灌。因为设备不足,施工现场混凝土供给量跟不上。
施工中的国贸
“必须向海外购买先进设备,”张恩沛思忖着。按照当时有关规定,购买5万元以上的设备,必须向国家建设部递交书面报告,审批过程少则几个月,多则一年,但这对于工期一天天临近的国贸大厦项目来说,根本等不起。张恩沛求得业主方协助,向银行贷款300万港币,一次性购进两架爬塔、三台混凝土输送泵和一台混凝土搅拌站,“成功了是大家的,失败了我坐牢,我负责!”张恩沛“先斩后奏”。
这一大胆决策最终招来“意外”。
国家12个部委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明确此举违反财经纪律。调查中,深圳市领导、建设方帮着说情,都特别强调创造了“深圳速度”。几番斟酌,调查组才给他下了“功大于过,下不为例”的8个字评语。后来,张恩沛也用“无私为公,值得值得”8个字评价自己当时的作为。
滑模施工表彰大会
就当时而言,在更深、更广的层面,还有一系列革除旧制的改革风起云涌。
打破大锅饭,实现按劳分配。
为了提高施工速度,进一步调动工人积极性,工地彻底打破了“大锅饭”,实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当时,其他地方的工人一个月只能拿十几元,但在国贸项目,有的工人最高可拿600多元。
打破大锅饭后,实打实的收益让工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1983年9月11日夜间, 一场12级台风袭击了深圳,工棚全部被毁。第二天一早,工人们顾不上收拾住处,不约而同地跑到工地上整修设备,下午就正常开工了。
竣工验收大会
后来,中建三局人依旧不断挑战建筑难题。1991年,他们建成415.2米天津广播电视塔,问鼎亚洲第一高塔;2008年,建成492米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拔得世界最高楼头筹;其承建的央视新址大楼,两座塔楼双向倾斜6度,在163米高空连为一体,被誉为建筑界的“哥德巴赫猜想”,美国《时代周刊》称之为“世界新十大建筑奇迹”。
作为一家跟着国家走的央企,中建三局始终响应时代的号召,荣誉承建了“雄安第一标”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大量运用装配式、机电智能化等新技术,深度践行绿色生态理念,仅用112天就高质量完成了工程建设,助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中国速度。
时至今日,当年的建筑、技术都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逐渐被人遗忘,但中建三局人却在争先精神的支持下走向建筑的更高领域,走向更广阔的全球市场,铿锵的步伐里踏出和当年南下深圳一样坚定的历史足音。
来源: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业杂志(编辑:欧阳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