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深圳商报 信息提供日期:2017-03-10 浏览:2756
深圳商报记者 陈发清
从国贸大厦到地王大厦,从京基100到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深圳一座座地标性高楼的不断“生长”,见证着城市的繁荣与日新月异。作为深圳众多地标性高楼的建设单位,总部位于深圳的中建钢构是我国钢结构行业的龙头企业、明星单位。记者近日了解到,在全球最高的10栋摩天大楼中,由中建钢构承建的项目就占了一半。不久前,在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以中建钢构有限公司(中建钢构)为主要单位完成的“大跨空间钢结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再次站到了领奖台,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跟随者”变成了“并跑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建筑领域同样如此。中建钢构以承建“高、大、新、尖、特、重”工程享誉业界,并创造了国内钢结构施工史上“最早”、“最高”、“最大”、“最快”的业绩。1985年,中建钢构就承建了深圳发展中心大厦这一国内第一座超高层钢结构大楼。
建筑的背后是技术的结晶。由中建钢构为主要单位完成的“大跨空间钢结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就是17年来产学研不断合作的成果。“这一技术意味着过去必须借助国外先进设计、制造、测控等关键技术才能完成的大型会展中心、体育场馆、空港车站等复杂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已经被我们攻克,中建钢构从原来国际建筑领域的跟随者,变成了并跑者。”中建钢构总工程师戴立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某些关键技术上中国已经走在了建筑领域的最前沿。
获得多项发明专利
这一成绩的取得并不容易。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大跨空间钢结构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呈现出跨度越来越大、形体复杂多样的发展趋势。“这对相关的分析、设计、施工技术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设计理论、结构形式及施工技术面临新的更大的挑战。”戴立先表示,面对新形势,中建钢构研发团队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建筑股份公司等相关研发伙伴,针对大跨空间钢结构的关键设计理论、创新结构体系、绿色智能施工技术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非线性稳定性、抗震、抗风设计理论,研发了半刚性节点网壳结构、自由形态空间结构、实时变位巨型索网结构等系列大跨空间结构新体系,开发了从钢构件加工、空间定位、安装焊接到卸载控制等复杂大跨钢结构绿色智能施工成套技术。记者了解到,这些技术也在不同时期成为科技进步的重大成果,中建钢构先后7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以及多项发明专利。
将先进技术应用到地标性建筑
大跨空间钢结构的研究还伴随着不断的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深圳会展中心等深圳地标性建筑都是中建钢构大跨空间钢结构的应用。”戴立先表示,中建钢构还在全球承建了一大批体量大、难度高、工期紧的标志性建筑,形成了以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等为代表的摩天大厦系列,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武汉火车站等为代表的交通港站系列,以深圳湾体育中心、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主体育场为代表的体育场馆系列,以深圳会展中心、广州白云会议中心为代表的会展中心系列,以中国电影博物馆、深圳文化中心为代表的文化设施系列,以河南广播电视塔、澳门观光塔为代表的塔桅构筑系列,以广州飞机维修库、深圳IBM厂房为代表的工业厂房系列,以重庆江津鼎山长江大桥、武汉江汉六桥为代表的路桥工程系列,以台山核电站、岭澳核电站为代表的电力工程系列。记者了解到,中建钢构还承接了众多境外地标的施工,包括香港第一高楼——香港环球贸易广场,以及中东最大的机场——阿布扎比国际机场、世界第三大清真寺——阿尔及利亚嘉玛大清真寺等重大海外系列工程。
此外,大跨空间钢结构的研究成果还作为主要技术依据,被8部国内标准和1部国际标准收录,这些技术标准为我国近年来建造的会展中心、体育场馆、空港车站、工业建筑等3000余座大跨度建筑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主要技术依据。记者了解到,国家体育馆、大连体育中心、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等,也是其他施工单位采纳应用这一研究成果的具体应用。据悉,专家们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