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南方网 信息提供日期:2021-05-25 浏览:958
5月24日,广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广东省承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审批权限下放试点工作的推进情况。
广东在全国试点省份中
申报事项最多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蔡瀛介绍,广东是建筑业大省,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达38000多家,拥有茂名电白、江门开平、汕头濠江等“中国建筑之乡”和湛江吴川、汕尾陆河等“中国建筑装饰之乡”。2020年,广东省建筑业总产值1.84万亿元,位列全国第三。
2020年11月3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启动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审批权限下放试点工作,并于12月17日同意广东作为第一批试点地区,从2021年1月1日到6月30日开展试点工作。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按照“接得住、管得好”的总体目标精准施策,扎实推进。截至5月24日,共受理企业申请核准和变更事项805项,其中工程勘察24项,工程设计265项,建筑业391项,工程监理125项;共准予许可441项。广东省企业申报积极性很高,据不完全统计,申报事项是全国第一批6个试点省份中最多的。
“通过试点,制度性交易成本有所下降,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让我省企业切实感受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资质管理‘放管服’改革的政策红利,对于进一步优化广东营商环境,促进广东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蔡瀛说。
蔡瀛介绍,试点工作基本实现住房城乡建设部要求的“接得住、管得好”的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确保“接得住”方面,制定了“1+9”工作方案;升级完善审批系统;将业绩核查下沉到基层;引入专家技术咨询机制、邀请专家对审批人员开展业务集中培训。
在确保“管得好”方面,加强批前业绩入库把关、批后动态核查和从业行为监管。同时,引进优质建筑企业。在近3年引进25家央企33项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到广东的基础上,试点期间又引进了2家央企落户广东。
在提升行政服务方面,将审批时限压减到20个工作日;实现了全程电子化;设定专用电话和邮箱。
“三库一平台”优化升级
省建设信息中心主任陈辅淳介绍,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三库一平台管理信息服务系统(简称“三库一平台”),是我省住建领域电子政务基础支撑和业务办事服务系统,也是我省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申报和审批的信息平台,于2009年7月1日上线。
在此次试点工作中,对“三库一平台”进行了升级改造,把深受建设工程企业欢迎的“电子证书”“零跑动”“好差评”服务评价等功能纳入审批系统;规范了历史业绩补录流程;开发了业绩核查服务模块。
蔡瀛提到,“好差评”评价系统覆盖到试点事项,企业主动评价率达100%,目前全部试点事项无差评。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建筑市场监管处处长周卓豪介绍,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通过“三个严格”(严格核实认定业绩、严格开展资质动态核查、严格监管市场主体行为)落实相关工作。在严格开展资质动态核查方面,优化资质动态核查系统平台,经核查发现企业获得资质后主要管理和技术注册人员等条件不符合要求的,将依法撤回相关资质。在严格监管市场主体行为方面,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和“互联网+监管”模式,加大对转包、违法分包、出借资质、挂证等行为的查处力度。同时,进一步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先开工再签合同”项目
业绩无效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行政许可管理处处长宋健介绍,企业业绩的认定前提是要业绩入库。按住房城乡建设部的规定,建筑工程和市政公用工程的业绩应该录入“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录入方式是企业自行在平台提出申请,地市住建部门审查后将数据推送到省厅,省厅再推送给住房城乡建设部。其次是业绩判定,标准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项目竣工验收合格。二是业绩应在有效期内,建筑工程的业绩有效期是5年,市政工程的业绩有效期是10年。三是施工过程必须符合基建程序,按照招投标、签订施工合同,项目开工、项目竣工验收的程序进行。违反基建程序的业绩,如先开工再签合同,都不作为有效业绩。四是超资质承揽的项目、曾发生工程质量或生产安全事故的项目都属于无效的业绩。特别是针对超资质承揽的问题,比如高度、建筑面积、单跨跨度这几个指标超过了承接范围,如果某项工程有一个或以上的指标超过了承接范围,这项工程就会被认定为超资质承揽。
宋健介绍,下一步,将开展阳光审批,主动公开审批信息;畅顺沟通渠道,开通网上信箱、电话咨询、现场答疑等多种咨询服务模式;健全监管体系,完善“黑名单”失信惩戒制度,完善社会信用、行业准入清出机制;加强廉政风险的防控;做好改革衔接工作,积极配合做好资质标准和管理规定的修订,同时为下半年的企业资质证书换证等工作做好准备。
省建筑业协会会长梁剑明介绍,省建筑业协会积极协助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符合申报条件和有申报意愿的企业参加在深圳、江门等地举办的政策宣贯会和企业座谈会;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会员群等平台及时转发有关政策文件,接受企业有关资质申报问题的咨询,累计受理咨询事项300多次;制定发布了多项行业自律和行业职业道德规范,每年在会员单位内部开展企业诚信评价活动,加强行业自律工作。